从文学艺术角度,明朝的历史或许是最富有情节和具有选材价值的,姑不论差不多每朝的皇帝都各有传奇,极富个性和戏剧牲;而明朝又是士大夫的崇尚士子气节,其节烈达到高潮的一个时期。他们的顽强卫道乃至不惜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至为可歌可泣,如杨继盛、海瑞等人,自明以下而至民国,无不是为传统读书人、士大夫心仪的人物。
以今天的知名度,海瑞为最。因为他是近代政治生活中屡屡提及的人物,更不用说加上戏剧和民间文学的加工和揄扬了。甚至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有个HENRY(音相近易记)是个向昏聩的最高独裁者宣战的人物。这大体把握了海瑞的不凡:他为信仰和理想而战,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并以能为此而献身为荣耀。而我想这不单单是个人的无畏、勇气和传奇,它证明了中国的儒家文化理想的威力和内涵。我以为这种深层次的背景是无可回避的。在没读范稳先生在他的新作《清官海瑞》(海峡文艺出版社)之前,我以为他可能不会愿意多涉及这一至今或谓敏感问题。但是范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做了相当精彩而深刻的阐述,愧哉吾人。
就范稳所选择的这段历史而论,可以说正是这个明朝历史上精彩的一刻,在这期间不但出了杨继盛、杨慎、海瑞等正直、勇敢之士,也出了像张居正这样的大政治家。
但这些人物,无论多么优秀或伟大,身前或者身后却都遭到了统治者的荼毒,是统治者之私欲、无情和御术需要造成血迹斑斑、令人叹息的历史?我们仍记得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在最后的时刻仍然咬牙切齿地痛恨他的臣子们,但我们不知道此时的孤家寡人可曾反省原因?君王犯这些错误和血腥,尽管现在我们认同这并非只关统治者的智商和认识论,深刻的问题在于体制上的毛病和血腥。但真正要紧的是后世能如何真正接受和杜绝这些教训,而非简单的一声叹息——“新政何其难”!
就以当时“精彩时期”的统治者嘉靖帝或者后人称其庙号的世宗为例,后世所修的《明史》对他的评价并不低,其人智商也不差,御术也不弱,他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和教条浸染的人物,为了他的理想——尽子之孝而可以不惜与群臣决裂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礼仪”之争——现代的观念也认为他的理想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他也会荒唐,会溺于羽化成仙的迷信,如有逆耳之言,败坏祥瑞,谏一个,干掉一个,真个“杀伐果决”。“金口玉言”的体制加上“龙威不测”的心态,可有奈何?可以推论当时臣下顺乎君意或者半聋半哑的人物居多,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仍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敢于呐喊和有所作为——尽管选择的方式多样!当然,海瑞是一个——最不屈和直接的一个。在范先生的此书中,对这段历史给了相当丰富的涵括——帝制下的荒诞和恐惧,统治者复杂、扭曲的内心世界,各种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不同心理和对策——都有上乘表演吧。
最后完整地读完此书,我想给范先生此书一个个人感觉上的定位,即以他的文学色彩来回顾历史,但历史的记载还是深刻地影响了范稳。但正史的记载往往是力求谨慎,而不惜干巴巴的。我想当时尽管是历史的一瞬间,但却是那么精彩和波澜壮阔,如果简简几笔,有晦前贤的勇气、理想、追求和精神。能以《清官海瑞》充实地演示了这一流芳后世的历史瞬间的辉煌和悲壮,这对读者和前贤都是有幸的。就人物的再现上,我意还可以再饱满些。至于历史的求真,由于隔世的遗憾,孰能保证完美无瑕呢?文学有文学的特色,让它以它的特色和力度来再现历史、来扬善和带给后世沉思吧。我们本应该想到:前人的简约和春秋笔法,总得有后人评说和会意吧。